欢迎访问潍坊新月心理咨询中心官网!
咨询范围

  情绪、心结、职场类: 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强迫症、自卑、自残、紧张、疑病症、脸红恐惧、余光恐惧、心脏病恐惧、艾滋病恐惧、考试紧张、失眠、神经衰弱、职场压力、工作怠倦、情绪低落、厌食暴食、老年心理、性心理等

  婚恋、情感、家庭、亲子类:婚姻危机、婚外情、出轨、夫妻关系、离婚、失恋、单亲家庭问题、婆媳关系、男人心理、女人心理、孩子学习、考试、性格、早恋、网瘾、厌学等

信息展示/Info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信息展示
人类为何有贪财心理
文章来源:新月心理咨询  击数:1742  文章更新时间:2011/1/9  
 

人类为何有贪财心理

 
时间: 2010-7-19 16:08
  人类为何会贪?比较普遍的回答是,人的本性,或者是人性的弱点。那么再进一步追问,为何贪婪会成为人的本性或者弱点呢?有几个人能彻底地而且又不那么高深地回答出来呢?我指的高深,也就是在神经生理学的层面,在生物化学的层面,用一堆极其专业,令非专业研究人员看不懂的术语,来解释贪婪的根源。

  其实,我对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也非常肤浅,肤浅到只知道它是关于神经电生理活动的知识。

  不过,这并不妨碍我把贪婪的根源清晰地说出来。我只要说得让有粗浅心理学知识和一些生活经验的人能懂就行了,而且让他不知道再怎么追问下去。

  首先要确定贪是生理需要还是心理需要。这种**基本的区分是大多数被贪所困扰的人都不屑考虑的,但是这种正确的区分却是看清楚贪的原因的前提。否则,人们对付贪腐问题就可能拿出“高薪养廉”的错误对策。贪官不是的贪不是闲着没事做,把贪财的过程当游戏,他是要占有更多。但是他占有了这么多,可能只独自消费啊,一家子也消费不掉。请注意,我说的消费是满足生理需要,不是炫耀性消费。那么贪肯定不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的。

  贪是为了满足怎样的心理需要,那要看贪的过程的变化特点。在不断成功的贪行为中,占有的经济财富会越来越多。干嘛要那么多,是为了比较。比自己过去的多吗,好像很无聊。人们的倾向是和他人比较。比赛都是和他人比的,这样才刺激,如果只和自己的过去比,那就是无聊到家了,纯属没事找事。

  比他人占有更多的这种驱动心理,也就是嫉妒和羡慕,但这两种心理还不是**深的心理。**深的心理是求新。缺乏新鲜感的生活是没意思的。但是为什么要求新呢?非人类的动物也不会这样啊。求新这种心理需要是一般的生理学无法解释的。生理学解释的都是简单重复的满足循环,比如一顿饭吃了半斤,消化吸收了,然后又饿了,如果不是两顿饭之间的消耗能量过大,那么下顿饭一般还是半斤左右。即使两顿之间有过大的能量消耗,那下顿也顶多不超过一斤。不可能吃到第十顿饭了,饭量比**顿增加了10倍,甚至以几何级数增加,那是不可能的。这种吸收消耗量基本不变的生理循环,叫做简单重复循环。心理学要解释的是螺旋上升的满足循环。如何理解螺旋上升的循环,看看股市上某只大牛股的走势就明白了。
  
  用更详细的心理学知识来解释,神经生理组织需要定期的外界刺激感官来维持神经生理的正常活动。人类的神经生理组织是不能不运动的,换句话说,人活着并且醒着,就会思和想,思维就要活动。但是思维能维持活动的前提是有外界的刺激,包括听到、看到、闻到、尝到和皮肤接触到。如果这些刺激在足够长的时间都没有作用在某个人身上,你想想这人会变得怎么样了。也就是说把他关进小黑屋,再放宽条件吧,维持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不能把他饿死渴死,过足够长的时间,看他会怎么样。当然,这样是很残忍的,很多人都知道,我也就是让各位做个想像和推理,这是为了更形象地理解“感觉剥夺”这个心理学名词,**基本的名词。

  其实,别说把人关进小黑屋足够长的时间了,就是只让他看和听,而不让他说话。他会变得怎样呢?语言表达不行了吧。不让说话,这是谁都受不了的。再加上不让看也不让听,那还不如死了呢!

  这种试验成功的前提是让被试在不给任何理由的前况下,剥夺他的一切触视听刺激,让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结束这个过程,磨到他彻底失去解脱的希望。

  上面这个试验要说明的是一个现代的正常生活的人,被隔绝除了满足生理需要的任何刺激后,他的心理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即使发生,也不会轻易公开到社会。而我们大多数人经常会遇到的一种坏事情,是比“感觉剥夺”稍好一点的“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的结果就是习惯,习惯了就会无聊。好像我在说“习惯了”是不好的。这里的“习惯”是一种过程,有2种意思,一种是把一种新技能做得熟练,或者适应一种不喜欢的环境和不喜欢的人;另一种是发现一种很新鲜很好玩的游戏,或者手艺,在玩和学的过程中慢慢做的熟练了,没必要再经过脑子思考了,闭着眼睛都能做好,这是习惯了什么呢?是习惯了在玩和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的问题对自己思维神经的刺激。当问题都解决了,思维的转换活动成了神经系统的自动机制,那么接受问题刺激的思维神经对同样的问题就不再敏感了。**后就觉得不好玩,没意思。

  这种心理适应机制可用来解释某种复杂程度情节的影视剧和故事书看了到第二三遍就不再像**遍那么有吸引力,再多看几遍就是自我折磨。听音乐也是一样,长时间不停顿放一首曲子,注意力不在曲子上了,曲子进入了潜意识。电脑网络游戏从开始普及到现在,情节的复杂程度,操作的难度呈几何级数提高,就是要超越玩家的思维适应速度。不过,这种思维和刺激互动的高速正反馈机制使得玩家会对游戏情节的复杂度提出更高的要求,游戏开发商能做的就是在游戏的制作过程中不断添加新的思维刺激元素,换言之,就是要让玩家必须去思考。其实,这种新的思维元素添加法是美国好莱坞大片的主要开发手段。但是不论添加什么元素,总是少不了色情、暴力和经济赏罚内容。为什么不能从出版界这个源头消除这些低级的东西呢?很简单,沉迷于低级趣味的东西使人产生本能上的兴奋,并且容易浮躁,急功近利。高雅的视听刺激不仅能使人慢慢地心态平和,思想深刻,而且也只有这样的心态和深刻的思想,才能消受得起高雅的“慢工细磨”。高雅的文化也是深刻的文化,深刻的文化需要通过深刻的思考和非常投入的创新,而且深刻的文化是为了人们更美好的生活。但是那种大量充斥了色情暴力和金钱的文化却只是为了让文化的消费者掏钱,是为了满足这种文化制造者的个人私利。

  虽然流行的网游和影视大片比较暴力,但是家长们为消除孩子网瘾而采取的措施往往更暴力,除了打骂和强制禁止上网,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长会直接把孩子送到所谓的网瘾治疗所,接受军事化的管制。

  与网游和某些文化产品同样低级的刺激还有赌钱的麻将、扑克牌,以及直接以赢钱为目的的各种形式的赌博。比如麻将和扑克牌,这种游戏的复杂程度均不超过象棋,牌类游戏的思考主要是算牌,随着一局游戏的逐渐进行,被公开的牌越来越多,算牌的复杂度也逐渐下降。作者我了解牌的简单玩法,但是不会打麻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打麻将和扑克的比下象棋的人多得多,因为麻将和扑克一局的时间相对要短,这也满足了人们求快的浮躁心理。**慢的是围棋,走法的步骤组合也**多,思考的复杂度也**高。

  以上是从传媒产品的消费和大众游戏来解释思维与刺激互动的一般规律。反正满足心理需要的东西就是要比过去的新,而且精神产品更新的速度越快,感觉和思维变换的速度也越快。当感觉和思维变换的高速度在一段时间内基本维持不变时,神经生理系统就慢慢将这种高速变换生成一种自动运行机制,换句话说,人必须不断接受这种令思维和感觉高速变换的刺激,才能感到爽、舒服,否则就会不痛快。而要从神经生理的层面将这种高速的自动运行机制放慢,那就要痛苦地磨练耐心了。

  贪财的求新心理需要,本质上是为征服别人,控制别人,征服和控制更多的人。成功地征服别人,能体现自己更强的能力,是一种更高的自我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必须通过在和被征服者的关系中,与自己过去的征服史比较而来。另一方面,被控制的人也很难反对自己的要求(这表现为潜规则)。被控制的人们所拥有的大量资源可以满足征服者求新的心理需要。中国历史上,**贪财的人不是大贪官,而是皇帝,成功贪得**多财富的皇帝是成吉思汗。他拥有了所征服土地上的所有资源还不满足,还要征服更多的土地。假如他活到现在还能打仗的话,估计火星都被他拿下了。

  贪财这种心理,对社会而言,肯定是弊大于利,可是社会的领导者一直无法快速根除这种普遍的心理需要,因为这是使人们奋发进取而必须存在的低级的心理需要。它是低级的,所以只有向高级的精神需要转换。这种高级的精神需要,是通过做学问来满足的。在做学问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难题,在解决难题的过程忘掉自己,成功地解决了难题会无比的喜悦。当然,做学问不是做学究,不是不问俗事。只有和他人共同做学问才能真正满足这种高级的精神需要。

  这种精神需要不可能在人生下来以后自然就产生,它必须通过引导式教育,引导向对自己来说未知领域的探索兴趣。所以说,父母必须自己就有很高的学问,很高的教育水平,才能**有保证地使自己的孩子也爱学问。否则父母不爱学问,而孩子长大了却是科学家,这就纯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偶然。

友情链接links

潍坊心理医生 潍坊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