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暗黑三人格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娱乐媒体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不论是读书,看电影还是听音乐。大量的书籍或者影视作品涌入到我们的世界中,为什么我们会偏偏选择某一类作品满足我们的娱乐需求?最具影响力的使用和满足方法(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理论框架认为:在面对媒体信息时,我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寻找者(Katz et al, 1974)。



在主动寻找娱乐媒体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个性在解释娱乐媒体偏好的方面的十分重要(Hall, 2005)。例如大五人格中,各个维度不同的倾向就能够预测不同的影视作品偏好。



但在我们的人格中,不只是有阳光而积极的一部分,也有藏在心底阴影中的一部分。虽然大五人格十分广泛使用且很受欢迎,但是它可能难以捕捉到我们的人格中“不太受欢迎”的方面。暗黑三人格则很好的体现出了我们心中的这一部分的需求。



我们的文艺作品偏好如何受到暗黑三人格的影响?



01
暗黑三人格——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暗黑三人格在2002年由Paulhus和Williams正式提出。相比于大五人格或其他人格理论,暗黑三人格侧重于反映的人格中相对阴暗和负性的内容,主要分为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自恋(Narcissism)和非病性的精神病态(Psychopaths)。暗黑三人格的特点普遍与存在社会恶意的行为或想法相关,具体的特征如图1所示:



马基雅维利主义



马基雅维利主义是一种策略性、冷静、权谋取巧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高的人通常倾向于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地达到目的,对于权谋和政治策略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马基雅维利主义由Christie和Geis(1970)引入学界,源于政治学家尼克罗·马基雅维利(1469-1527):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思想家,一生都投身于政治事业中。他奠定了近代政治学的基础,使政治学第一次从伦理学和中世纪神学中分离出来。



自恋



自恋是指对自己过分喜爱、自我中心化、过分关注自身形象的倾向。高自恋倾向的人通常表现出对自我外貌、成就和品质的过度自信,可能忽视他人的感受,以及过度追求自身的成功和赞誉。



自恋源于希腊神话故事爱上自己的影子的美少年纳西索斯。纳西索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美男子。有一天纳西索斯在水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然而却不知那就是他本人,爱慕不已、难以自拔,终于有一天他在戏水时溺水死亡,化作一朵水仙花。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将自恋视作一种人格障碍。Kohut将自恋引入普通人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



精神病态



精神病态表现为行为冲动、寻求刺激、缺乏共情、缺乏责任感、缺乏焦虑。



精神病态(psychopathy)最初被定义为一种以反社会心理和行为为特征的人格障碍(Hare, 1991),但在不断深入的研究中发现精神病态更像是一种人格特质,研究的被试逐渐扩展到普通人群。



02


什么让我沉醉?——不同暗黑三人格的文艺偏好


虽然暗黑三人格总是在一些负面的人群中发现,但Paulhus和Wililiams提出,实际上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这些特质——我们都至少有一点儿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比如,心甘情愿地接受美颜自拍的欺骗,日常耍的一点儿不太纯良的手段,偶尔冒出头的幸灾乐祸和愤世嫉俗……



接下来,我们将带着这些“不一样的个性”一起来看看,个性藏如何藏在爱看的电影和书籍中。



实验研究



不同个性的人究竟喜欢怎样的文艺作品?Manolika(2023)的研究告诉给了我们答案:



研究者招募了375名大学生参与实验,首先让他们对48项大众熟知广为流传的各色电影和书籍进行5点喜好评分。然后使用大五人格和暗黑三人格问卷进行自我评定。



文艺作品偏好分类



通过统计方法得出结论,学生们对文艺作品的偏好被区分为电影偏好和书籍偏好两个大类。



电影偏好被分为:“动作导向”,“轻题材”,“复杂题材”和“惊悚”四个维度:








书籍偏好被分为:“虚构科幻”,“信息类”,“非虚构题材”和“轻题材”四类:



书籍选择偏好




相关与回归结果



 作者将暗黑三人格特质与文艺作品的偏好进行初步的相关分析,得到如表1的结果:



 暗黑三人格特质与文艺作品偏好的相关性








在相关结果中,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产生了非常相似的结果:两者得分较高的人都可能偏好惊悚电影和不喜欢轻题材的电影和书籍,而自恋并没有得到相关结果。



在纳入大五人格作为变量的前提下,作者对暗黑三人格预测电影和书籍偏好进行层次回归分析,得到回归系数如表2的结果:


 暗黑三人格特质对文艺作品偏好的回归分析结果


回归结果表明,马基雅维利主义较高的的人可能更偏爱惊悚电影和虚构科幻类的书籍。自恋程度较高的的人则更可能喜欢轻题材书籍。精神病态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03
为何我会喜欢?——结果分析


许多人格理论家和传播学研究人员认为娱乐偏好能够比较明确地体现人格特征,这与个体特定的社会和心理需求有关(Rentfrow,2011)。



马基雅维利主义



马基雅维利主义预测了对惊悚电影和科幻虚构类书籍的偏好,这可能是因为:人们越倾向于利用他人获取个人利益,就越倾向于选择强调强度甚至暴力的类型(Manolika, 2023)。马基雅维利主义高水平人群的共同特征就包含低同理心和倾向于表现出反社会行为(Paulhus & Williams, 2002),而低同理心又与图像恐怖的吸引力有关(Martin, 2019)。McCauley(1998)的研究中也表明恐怖电影中的图像可能违反社会规范,而正是这些违反行为让观众觉得特别有吸引力。







电影《悲惨世界》改编自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原著,以19世纪法国为背景,讲述主人公,在悲惨的生活中,努力与“命运的黑线”抗争的故事,其中有着许多对对权力、政治和人性的探讨。



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描写了三个火枪手和主角如何忠于国王,与黎塞留斗争的故事,从而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的种种情况。对强烈张力和策略性情节感兴趣的朋友不容错过。



自恋





自恋对轻题材书籍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是在相关的结果中却并没有发现。这可能是因为,具有自恋特征的人经常在优越感和自卑感之间摇摆 (Maciantowicz & Zajenkowski, 2020)。他们可能会在书中寻找娱乐内容,以避免情感上的不适(Manolika, 2023)。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找到理想的状态,心中也一直保存着积极接纳自我,愉悦自我的想法。以下的作品可能是不错的选择:







 电影《天使爱美丽》是经典的浪漫喜剧,讲述了孤独的巴黎女孩艾米丽如何通过一系列匿名善行帮助他人,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爱情和生活意义的故事。



诗集《恶之花》(作者:波德莱尔)是非常经典的法国文学作品,兼具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实主义。通过对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探讨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自我认知。



精神病态



精神病态与对惊悚电影的偏好显著相关,但没有得到回归结果。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精神病和马基雅维利主义重叠,也就是说,二者一起纳入分析时,精神病态可能无法显示出结果(Manolika, 2023),所以精神病态预测的,可能也存在对惊悚电影的偏好和轻题材的负向预测。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精神病态倾向高的人对不同类型的电影和书籍都保持开放态度。



总的来说,在暗黑三人格层面,人格也可能影响了我们对电影和阅读的喜好。马基雅维利主义喜欢紧张刺激和强烈情感的内容,而自恋则更喜欢幽默轻松的内容,而精神病态倾向,则可能保持开放态度(只要能满足好奇心,为何不尝试呢?)。



04
尾声

虽然暗黑三人格是我们身上难以抹消的一面,不过是程度不同罢了。只要不达到临床上的病态,每一种特质都是普通人身上再正常不过的一部分。通过影视和文学作品,满足自己的想法,又何尝不是一种放松方式呢?



人格与阅读



据个性差异寻找自己喜爱的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不失为一种书荒/片荒时的选择。然而,个性特质并不能完全解释我们的媒体和阅读偏好,在这其中仍有诸多因素等待科学家们发掘!



揭示人格与阅读偏好的关系,不仅让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自己,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科学的个性化定制的阅读内容!科学家们的结果和你符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