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最后让你变糟的人,恰恰是那些“为你好”的人
不想让爱变得痛苦,来听听如何避免成为“情绪勒索”的受害者。



曾经,父母一句“我是为了你好”,让我们在不忍心违背父母意愿的情况下,做出过一些和自己初衷不符合的人生选择。



曾经,筋疲力尽的时候,老师突然又拿来了一大沓作业卷。“这些都是给你学习的机会。没有足够的练习你怎么和别人竞争?”,面对质疑,老师如是说。



曾经,有太多的曾经,自己在满足别人的需求。



假如不按照父母的意愿去选择,就会被冠以一个“不孝”的罪名——我们不忍心看到父母黯淡的双眼;



假如不去完成觉得不合理的作业,老师眼中自己会不会就成为那个“没有希望、不爱学习”的人?——我们不忍心辜负师长的期望。



但是我们有没有感受到那种无奈——自己的情绪里面,那种无能为力,在“是否正确”之间摇摆不定的无奈,对自我判断力和价值的怀疑以及内心失衡。



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如果是正确的,为什么我还会感觉到不安?

如果是我错了,那么为什么我这么不情愿?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种情绪状态——情绪勒索。



01
情绪勒索


“情绪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反映的是有些时候我们为了维系与重要的人的关系,为了不想要自己被贬低、为了降低焦虑,会重复被迫去做一些不情愿的事情。因为他们往往只要一句话,就能够左右你的情绪。



“情绪勒索”是心理学家苏珊·佛沃在《情绪勒索》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指出这种心理状态常见于许多人际关系中。情绪勒索者可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使用要求、威胁、施压、沉默等直接或间接的“勒索”手段,让被勒索者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例如挫败感、罪恶感、恐惧感……这些感受就会在被勒索者的内心发酵并造成伤害;为了减少这些不舒服的感受,被勒索者可能会顺服对方的要求,长久下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被勒索者让勒索者以此手段控制、左右了自己的所有决定与行为,失去了“为自己做主”的自由与能力;最终,被勒索者的“自我”就在这过程中消耗殆尽。



02
情绪勒索循环


从上面的概述,可以看到,情绪勒索的互动循环,牵涉到三项非常重要的元素:自我价值感、罪恶感与安全感。也就是说,身为情绪勒索者,只需要做一件事情:贬低你或你的能力,从而引发你的罪恶感,以及剥夺你的安全感。



显然易见,“贬低”你或你的能力,几乎是“情绪勒索循环”中最关键的一点。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典型:



面对对方的不合理需求或者不合理的评价,就算你一方面知道对方说的并不合理,但忍不住自我怀疑,觉得“会不会我真的有错,而我不知道”?



当别人说你“做得不够、不好”时,这种“没达到别人期待”的感觉,很容易使我们内心产生“罪恶感”,让你忍不住自我怀疑、自我检讨、自责,却忽略了有可能对方的行为其实更不妥当。



甚至对方为了引发你的罪恶感,会在有意或者无意间使用类似于“我对你那么好,你居然这样对我?”的话语,强行给你加上一个罪名。此时,你会忍不住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事情,不然不会让对方这般伤心,而不是去追究对方的对错责任。



当你被贬低时,你会感觉自己糟糕、觉得自己不好,而为了让自己好一点,想得到肯定。这时候情绪勒索者放出的饵,就是:“只要你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就会肯定你。”



03
“我是为你好”


我们以亲子关系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放假回家之后,大多数人发现自己被父母“嫌弃”——在家里,看着正在沙发上玩手机的我们,可能自己只是在和朋友聊天,她可能会很生气地对我们说:“生你这个孩子有什么用?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机!”



听了妈妈这么说,真的觉得很无言,自己也会帮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也觉得不体谅我们的辛苦,这顿骂来得莫名其妙的,最后问自己“是不是我真的有错呢”?



面对她的责骂,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只好默默地被骂。但是,类似的事情一再发生。每次回家,都变成压力,我们似乎就是要一直满足她的需求,好像没做到父母的要求,自己就是个不孝子一样。



父母总是觉得他们很爱我们,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好。所谓“虎毒不食子”,绝大多数父母自然不会害自己的子女。但是这种爱有时候却会成为左右我们选择,尤其是在做出一些和父母意愿相悖的选择的时候,让父母伤心的罪恶感就会在内心沉积;久而久之,就不敢自己做出选择,丧失自我。届时,固然父母的意见可以参考,但是完全没有自我参与的选择终究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这种对“孝顺”的推崇,不只绑架了孩子的自主性,也扼杀了父母了解孩子的机会。



因为“孝顺文化”,有些父母对于孩子应该如何顺从,有太多“应该”的想象,使得父母有时无法抛下自己身为父母的权威、尊严与面子,认为“我是父母,我为你好,所以你听我的是应该的”,却忽略了孩子的独立思考、独立想法,可以有需求、有感受,这些都是应该被尊重且在乎的。



04
重新掌握人生


情绪勒索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对于他人的拒绝,其忍耐度是很低的。当你试图去拒绝ta的时候,ta们会感到十分焦虑,甚至像是被羞辱一样。



面对这种把拒绝放大,认为这是因为对方不够重视彼此的关系,或是否定、讨厌自己的行为,我们应该想清楚这段关系涉及到的交情深浅,是否真的如对方所说那样自己在拒绝这段关系?而不是一味出于解释,而一味满足对方的需求。和一味叫嚣着”爱我就要XX”的人来往的时候往往要注意别让自己进去对方的陷阱。



“你人真好!”同学、朋友、家人总是这样评价的时候,你就要小心一点了。这时候要在心里暗自问一下自己:“你真的是这样的人吗?”



如果不是,为什么希望自己是好人?“我不希望别人觉得我难相处”,“我不想要造成别人的困扰”,“我不希望别人讨厌我”诸如这样的担忧迫使我们去做一个好人——特别是,当对方的要求让你觉得有压力,负担太重,甚至影响了你的心情,损害你的权益,让你必须抑制你的需求时,我们还要继续做一个好人吗?



事实上,拒绝别人,并不代表我们是个不好的人,我们应该去学会拒绝不合理的要求,而不是默许“情绪勒索者”对我们一次又一次提出自己无理的需求。



我们需要在意别人的目光与评价,需要获得别人的好感,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好相处”。但不是意味着我们需要非常顾虑别人的需求,在意别人的想法。相反,在意对方看法的人可以很好地处理好每一段人际关系。但是过于在乎的人却会陷入“事事都为别人”的桎梏。



好像拒绝别人,不是自己的错。看到自己拒绝别人之后,别人失望的表情,我们不应该感觉:“我做错事了,我让别人失望了”,从而不想拒绝别人。



当你选择做好人,但是你的“好”,反而成为了造成“情绪勒索互动”的重要养分。妥协是为了顾及关系双方的感受,但如果我们没有底限地一昧妥协,则会使这段关系变味。



我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求,而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需要。我的人生,应该由我自己来选择。



别忘了,你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