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热爱手机,如何帮孩子找到其他“热爱”?
在一篇文章中我写道:“抑郁症的反面并不是躺平,而是热爱。”很多读者感同身受,其中一位在我文章下面留言:“很多孩子除了玩手机,找不到其他热爱,怎么办?”
这种现象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越来越普遍,有的青少年甚至一边和我咨询,一边玩手机。这不仅仅反映了孩子对手机的依赖,更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有效引导和多样化体验的结果。
今天,我尝试和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其他的“热爱”。首先,我们看看是谁扼杀了我们本应具有的各种“热爱”。
01
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扼杀了“热爱”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系更加关注分数和排名,以考试成绩来评估孩子的表现。学生在学校几乎每天都在为成绩和升学而忙碌,缺少探索兴趣和个性发展的机会。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孩子自然而然地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对兴趣和内在热情的培养。
在这种单一的价值观下,孩子们往往变得不敢尝试新的事物,因为他们害怕失败和被评价为“不优秀”。这种恐惧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逐渐失去对探索世界的兴趣。
比如,一些学校是没有课间休息、不允许同学间聊天,体育、音乐、美术等副科也会被主科霸占,怪不得越来越多学生不愿意去学校,除非是读书天才,否则学校的吸引力越来越低。
另一方面,从家长的角度看,很多家长往往因为社会压力而不自觉地把成绩和升学放在首位,很少关注孩子的兴趣和情感需求。
大多数家庭会鼓励孩子在学习之余少做“无用功”,认为花费时间在其他兴趣上是浪费。长期下来,孩子逐渐失去了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最终只剩下手机这一“安全的选择”。
可能直到孩子生病了,一些家长才发现此前缺乏对兴趣的重视,没有意识到兴趣和热爱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和生活,对孩子的陪伴和引导不足,这使得孩子在面对压力和无聊时,更容易选择手机作为一种逃避和寄托的方式。
02
孩子表面热爱手机,内心却无聊空虚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的来访者中有不少青少年和成年人都表现出对手机的“依赖”,但事实上他们往往在表达这种行为时感到内疚和无聊。
一位16岁的男生告诉我:“我休学在家,每天花大量时间刷手机,但其实内心觉得无聊,觉得空虚。”他意识到玩手机也没什么意思,但手机成了他唯一的“寄托”。
本质上,手机成瘾的背后,往往反映出对真实生活中的无趣和焦虑。
手机中的短视频、游戏、社交媒体能够快速带来“即时满足”的愉悦,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表面的。手机虽然能带来娱乐和成就感,却无法填补孩子内心的空虚。一些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成就感或社会互动,而手机让他们获得暂时的逃避和虚拟世界中的“存在感”。
另一位来访者是一个15岁的女生,她每天花好几个小时在社交媒体上,但她坦言,虽然表面上看似很开心地和朋友互动,但实际上她并不觉得这些互动是真实的。她说:“我感觉这些朋友都只是在网上存在的,现实中我还是觉得孤独。”
这种孤独感让她更加依赖手机,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03
探索热爱的关键:多角度引导和真实体验
首要的,家长和社会要帮助孩子突破学习成绩、收入等单一评价体系的局限。
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自己的价值,比如艺术创作、运动技能、社交能力等都可以成为他们成就感的来源。家长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体验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之外的潜力,逐步增强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
孩子逐渐会明白,成功和成就感可以来自许多不同的领域,而不仅仅是考试的高分或者物质上的富有。通过接触艺术、体育、科学实验等多样化的活动,孩子能够在这些过程中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找到真正的热爱。
其次,很多孩子缺乏觉察自己情绪的能力,不知道如何去感受“喜欢”和“快乐”。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在尝试新活动时留意自己的情绪反应,比如在画画、骑自行车或玩积木时,体验到的愉悦是否让他们有成就感。这种自我觉察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兴趣,而不仅仅局限于手机的短暂快乐。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对话,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帮助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比如,家长可以问:“今天在做手工时,你觉得怎么样?有没有觉得特别开心的时刻?”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能够逐渐学会辨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找到让自己真正快乐的事情。
此外,提供安全的环境对孩子的探索非常重要。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尝试不同的活动,但避免过多干涉或急于求成,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尝试和失败。家长的鼓励和包容让孩子更愿意尝试新事物,不怕因为失败或做不好而受到指责。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态度尤为关键。家长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他们在失败中学习和成长。比如,孩子可能在学习某种乐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家长应当支持他们去尝试其他活动,而不是批评或强迫他们继续坚持。这种宽松的探索环境能够让孩子更大胆地追寻自己的兴趣和热爱。
相反,我也看到有些家长即便孩子有学习外的其他兴趣,也是关注能不能“成名成家”,这让人听起来非常扫兴,一些孩子不得不说父母和他们不同频。
04
父母可以成为孩子的榜样
兴趣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需要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来形成。家长应理解,孩子的兴趣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而是需要在体验过程中逐渐发现的。因此,家长不要急于让孩子立刻取得“成果”,更不要因为孩子暂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就放弃他们的探索。
很多时候,孩子可能需要经历多次失败和尝试,才能找到真正的热爱。例如,我的一位来访妈妈对自己7岁的儿子特别焦虑,儿子在学足球,她发现孩子做前锋的时候很不敢往前冲。好在教练及时发现了这一点,把孩子调整到后卫,孩子的表现变得非常出色。
这位妈妈通过这个事情认识到:孩子并非没有热爱,关键要把一个人摆在正确的位置。(我本人对足球并不懂,通过这个事情还钻研了一下足球的相关知识)
此外,家长的陪伴在兴趣探索过程中尤为重要。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比如去博物馆、参加手工课或是户外活动,帮助孩子感受多样化的生活。通过亲子互动,家长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还可以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从父母的生活态度中学习到,找到热爱可以带来快乐,从而更有动力去探索自己的兴趣。
例如,有些家长会在周末带孩子一起进行家庭项目,比如种植花草、DIY手工艺品或者一起烘焙。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不仅能感受到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还能在动手实践中找到乐趣。父母的积极参与和榜样作用,会让孩子更容易从中获得启发和动力,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05
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发展:
给孩子时间去探索“我是谁”
青少年期是形成“自我认同”(即发展心理学中的“同一性”即identity)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孩子需要时间去尝试、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家长在这时应当鼓励他们独立去探索自己,不要因为担心他们可能走错路而给予过多限制。让孩子在这段时间自由成长,有助于他们形成独立的人格。
在这个阶段,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对独立的强烈需求,他们希望能够做出自己的决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家长应该尊重这种需求,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去尝试和犯错。这样,孩子才能逐渐了解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热爱,最终形成清晰的自我认同。
中国人普遍“晚熟”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的成长环境有关。很多人从小到大被“安排”了太多事情,缺乏独立探索的机会,成长过程中一直依赖于他人评价。青少年时期需要有一段独立的探索阶段,给他们时间去认识和尝试,才能帮助他们在成人后更成熟地看待自我,拥有更清晰的自我认同。
“晚熟”实际上揭示了我们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缺乏对独立性的重视。独立的探索和经历挫折是成长中的必要部分,青少年只有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变得更加成熟和有责任感。
06
手机无法填补空缺,热爱是成长的答案
帮助孩子摆脱手机的依赖并非强制限制使用时间那么简单,而是要引导他们找到心中真正的热爱。只有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兴趣和成就感,才会逐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家长可以通过丰富的体验、细心的陪伴以及开放的心态,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乐趣和热爱。
找到热爱是成长中的一件重要事,它不仅是抑郁的对立面,也是成长中的一盏明灯。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潜力和兴趣,家长的任务是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注入更多的意义和希望。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同样需要成为榜样,展示出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态度。只有当孩子看到父母也在积极追寻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时,他们才会受到鼓舞,愿意去探索和发现属于自己的热爱。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丰富、多样和充满可能性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探索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