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安心吵一架的亲密关系,远远胜过表面和谐的关系
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和另一半吵架时,你是那个直接表达愤怒的人,还是把怒火憋在肚子里的人?
我是前者,而我老公则是后者。
他觉得我动不动就生气、散发负能量,而我觉得他只会冷暴力、不解决问题。
所以每次吵架,都会不欢而散,然后问题越积越多,两个人身心俱疲。
这几天我冷静下来后,不禁在想:
“难道我表达自己的愤怒是不对的吗?那要隐忍吗?”
“如果在亲密关系中,还要隐藏自己的情绪,不是更累吗?”
“还是说我表达愤怒的方式错了?”
带着这些疑问,我采访了几位身边的夫妻朋友,也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
我发现:和伴侣吵架,是多数人在亲密关系中必须经历的一道坎。
而且,TA们大多有同一个疑惑:和伴侣吵架时,要不要表达自己的愤怒?
毕竟在大众的认知里,“愤怒”情绪如洪水般可怕。
女性的愤怒常被视作是不够温柔、太情绪化的表现,男性的愤怒又会被当作是暴力行为开始的象征。
还有一些人认为,“愤怒”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破坏我们与家人、朋友、爱人之间的感情。
但事实上,有效的愤怒,是对我们自身权利的合理捍卫,它不但不会破坏亲密关系,还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有问题的从来不是“愤怒”这种情绪,而是我们应对它的方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好好探讨这件事——很多人都不擅长却可以改善亲密关系的“有效愤怒”。
01
被误解已久的“愤怒”
我的朋友小美和小川,平时俩人相处如胶似漆,可一旦发生矛盾,身为共同好友的我,就会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小美跟我吐槽,小川生活上太邋遢。乱丢的袜子、没掀起来的马桶盖、不洗的内裤......都让她疲惫不已。
小川又说,小美遇到事情总是逃避,不愿意表达,吵架都吵不起来,完全不知道她到底在想什么。
我忍不住问小美,为什么不直接跟小川表达她的不满与愤怒,哪怕吵一架,也好过独自委屈、互相折磨。
小美说,她觉得发脾气并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会激化矛盾。而且她明明已经提醒过小川很多次了,是他总不往心里去,错不在她。
其实,像小美这样在关系中拒绝表达愤怒的人,并不在少数。
在TA们的认知里,愤怒一旦爆发,那么两个人的关系就离完蛋不远了。
这是因为,很多人都跟小美一样,对“愤怒”存在很大的误解:
1、愤怒=不成熟?
在“以和为贵”的社会氛围里,我们总是习惯用消极的态度看待愤怒:
愤怒是不成熟的表现;
情绪稳定的人不会愤怒;
如果别人总是能够轻易激怒你,就说明你的内心不够平静......
久而久之,我们也就习惯将愤怒打上负面的标签。
在心理学的定义里,愤怒是一种基本且正常的人类情绪。它通常由外部触发因素(例如和他人发生矛盾)或压力源(例如升学、升职、工作调度)或内部事件(曾经让你难堪的记忆)引起的。
无论是哪一个触发条件,愤怒都和这个人成熟与否没有关系,它只是一种信号和感受。它是想提醒你,你此时很难受,需要通过愤怒来实现自我保护。
2、愤怒=攻击行为?
在面对一个愤怒的人时,我们总会不自觉地担心对方会不会攻击自己。
可愤怒是一种情绪,而攻击是一种行为,虽然愤怒可能会触发侵略性行为,但这不是必定的因果关系。
就像有人习惯用酒后冲动来掩盖自己的暴力行径,可实际上在TA实施暴力行为之前,很可能早就已经在心中盘算过无数次了。“愤怒”不过是为某些人的“罪行”背了黑锅。
很多人把“表达愤怒”与威胁、扔东西、打人等攻击行为联系在一起,所以觉得愤怒是很可怕的事,愤怒就是在伤害别人。
但心理学的“宣泄疗法”认为:适当地发泄和表达愤怒,对于减少攻击性行为是很有帮助的。
3、愤怒=关系破裂的信号?
人们总是会不自觉地担心,在关系中表达愤怒会导致关系破裂,所以很多人都会像小美一样下意识地压抑愤怒情绪,但这真的有效吗?
那些被小美藏起来的愤怒,传达到小川那里变成了冷暴力,两个人的关系也并没有因为小美的规避愤怒而变得更亲近,反而越来越远。
相反,在关系中勇敢表达愤怒,是能拉近俩人之间距离的。因为这意味着:
我对你足够信任,我在这段关系里有足够的安全感,我可以表达我的真实情绪和感受,并且相信我们能一起找出更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所以我觉得,能够安心吵一架的关系,比表面和谐的关系,要坚固很多。
02
“愤怒”的真实意义
愤怒是一种情绪,它要传达的不是暴力和攻击,而是提醒我们:
受到了伤害、感到被冒犯后,需要勇敢地站出来捍卫自己的边界,保护自我的完整性。
毕竟,就算是最亲近的人,也需要知道彼此的边界在哪里,这可以规避更多的冲突。
在学会“有效愤怒”之前,我们先要了解愤怒的真实面目:
1、愤怒源自关系中的“弱化自我”
心理学家哈丽特·勒纳博士认为:愤怒往往源于关系中的“弱化自我”。
在孩童时期,愤怒情绪往往是不被允许的,你越是哭闹,越是表达不满,越会受到父母更加强烈的压制。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景反复出现,我们也就学会了压制自己的愤怒,并把这样的模式带到其他关系中。
换句话说,我们习惯了通过牺牲“我”的感受,来成全“我们”的完整性。
可问题就在于,我们越是弱化自我,关系中的另一方越能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也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地侵犯我们的边界。
这样的侵犯,会进一步加重我们的愤怒,可自幼时沿习的经验,又告诉我们愤怒不可取。于是,我们在这种愤怒和自我压抑中反复拉扯,过得十分痛苦。
2、愤怒的背后隐藏着“需要”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提到:每一种愤怒的背后,都隐藏着我们的期望和需求。表达愤怒,就是充分地将这些期望和需求表达出来。比如:
在面对父母的催婚、催生时,我们下意识的反感、抗拒,甚至出现一些应激反应,实际上是希望父母尊重我们个体的完整性;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总是忍不住和伴侣发生争吵,实际上是希望对方能够多关注我们一点,能够正视我们的情感需求;
在辅导孩子作业时,会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实际上是担心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落后……
所以,比起抗拒愤怒,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识别愤怒背后的需求,并如实地表达出来,这才是“有效愤怒”本身最大的意义。
3、愤怒告诉我们“是时候该改变了”
心理学家玛莎·林纳涵博士认为:愤怒的情绪能够帮助我们与自己沟通,让我们准备好去行动,并节省行动的时间。
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愤怒是合理的,我们就不会再为当下或是曾经的遭遇找借口,而是开始谋求改变。比如:
当我们因为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感到愤怒,就可以勇敢地向对方表达我们的不满,从而改变两个人的相处模式;
当我们因为不满自己的现状感到愤怒,就可以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出发,让自己变得更好。
有错的从来不是愤怒,而是我们对待愤怒的态度。当我们开始正视愤怒时,就已经接纳了真实的自我。
03
如何做到“有效愤怒”?
学会“有效愤怒”的意思是:我们完全可以好好生气,而不伤害别人。
愤怒为我们指明了问题所在,但并不是说我们就能无止尽地、过度地表达愤怒。
那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愤怒”呢?不妨试试以下三个方法:
1、重新评估愤怒
想要真正将无效愤怒转变为有效愤怒,先要明确一点:
是什么触发了我的愤怒?
在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可以尝试从更多的维度,去评估触发愤怒的事件,问一问自己:
“这件事情值得我如此愤怒吗?”
“此时此刻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谁该对这件事情负责?”
“我最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什么是我愿意做的?什么是我不想做的?”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能帮我们理清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选择和应该要改变的方向,以免我们将愤怒的力量,浪费在试图改变、控制那些我们根本无法控制、无法改变的人身上。
2、合理表达而非过度发泄
在极端愤怒的情况下,情绪上头的我们可能会无意识地攻击、贬低对方,不经意间说出一些伤害对方的话,这很容易导致关系破裂。
这样的宣泄方式可能会让情绪得到暂时的释放,却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会让这场争吵变得毫无意义。
当暴风雨过去,我们才恍然发现一切并没有任何改变,双方对彼此的“恨意”反而更多了一点。
想要让愤怒变得有效,就要在沟通的过程中,将关注点重新聚焦在触发愤怒的事件上,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而非无意义的宣泄。
3、将愤怒转化为有效行动
在重新评估了愤怒,明确了愤怒的表达方式之后,我们可以再问自己最后一个问题:
我渴望通过愤怒达成什么目的?
是想改变和爱人的相处模式?摆脱父母对自身完整性的冒犯?还是为了抗议职场上的不公平待遇?
将愤怒充分指向需要改变的地方,将愤怒的能量化为行动的动力,有效愤怒也就有了意义。
04
写在最后
好好生气,绝对不是让我们乱发脾气,而是学会通过表达自己的不满,去保护自己。
就像《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写的:
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
当然,有些事,无论我们怎么生气,都无法挽回,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试着放弃改变他人的执念,做好自己。
著名诗人顾城说过:
“玫瑰佩戴着锐刺,并没有因此变为荆棘,它只是保卫自己的春华,不被野兽们蹂躏。”
最后,愿每一个人:既有表达愤怒的勇气,也有坦然放下的胸襟。不辜负、不将就,能被世界温柔以待。